100天,交卷!
100天有多长?是2400小时,是144000分钟。
100天有多远?是与另一个自己相遇的距离,是与长大后的你的约定。
12月9日是启华萌新们入学的第100天。
这100天,从陌生到熟悉,孩子们怀揣期待,在启华相遇。
当童年的重要时刻与启华的100个日夜相遇
会发生些什么?
归属感
“具体的欢迎”让孩子们充满期待
对于第一次踏入幼儿园和小学的萌新们来说,入学后的重点任务不是学知识,而是培养习惯,适应环境,与人相处,最最重要的是,让孩子在启华找到归属感。
幼儿园的“麻瓜们”带着自己的魔法棒和期待,踏入了崭新的“世界”。
小学部老师们用心的准备,给了孩子们满满的仪式感。
启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“学校欢迎我的到来”、“我是启华的一员”,从而找到独属于启华的归属感。
一张张卡片、一份份礼物,让孩子们对“集体”和“欢迎”有了具体的感知。
睡衣日、微笑日、才艺舞台、集体生日会、运动会......每一周期的新活动都让孩子们对来上学的期待有了具体的印象。
这是启华给孩子们的仪式感,它不一定要隆重,也不用等“大日子”,它在启华的每一次新鲜体验里。
会相处
遵守规则,是为了更好的相处
启华的家长们因为拥有和启华一样的教育理念而相遇,拥有“教育”不止是学科教育,是把孩子当成“完整的人”的价值观。
家长会上认真的家长们
在开学家长会上,老师们在提出学年计划的同时,也向家长们说明了在启华大家都需要遵守的规则。启华希望孩子们明白,规则不是为了限制,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相处。
规则不是单方面规定孩子,老师、校长、家长,甚至物业大叔们都需要遵守。规则也不是自上而下的,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,所以需要规则。
在遵守规则的同时,孩子们也学会了等待。让他们等待,不代表不在乎他们的需求。相反,这是把他们当“大孩子”看。关注孩子的需求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围着他们转,我们需要的是把孩子带到生活的中心,而不是把孩子变成生活的中心。
回答问题前先举手,
是为了能够更清楚的听见每个人的声音;
快速有序的整合队伍,
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,快速的完成任务;
轮流发言,在别人说话时不打断,
看见老师主动问好,这也是基本的礼貌......
当然,我们需要礼貌,但不代表必须永远保持礼貌。
当别人让你有不好的感受,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举动时,你应该勇敢说“不”。礼貌是个很好的品格,但并不是盲目的,你的感受高于它。
保持好奇
输出,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
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学习新东西的。他们在生活中学习、观察、探索;学颜色、形状、分类;学数数、学社交。
相比于“提前教”,启华希望家长们给予更多的陪伴甚至玩耍,鼓励每一个孩子“思考”并提出自己的“问题”。
因为很多家长不清楚“预习”和“提前教”的区别。这样的后果就是,孩子会出现在家用功,上课却开小差,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。
“这节课的重点是讲什么?/今天的活动我学会了什么?”
“和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关?”
“哪些地方比之前的难?哪些能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?”
启华鼓励孩子们将当天学习的技能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或是回家“教”给家长们。在“教”的过程中,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理解,也促进了亲子关系。
很多低龄孩子的家长都容易因为“孩子专注力不够”而焦虑,甚至还萌发出想给孩子报专注力课程的想法,希望以此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专注。但是,启华想说“真的没必要!”
因为保持孩子高专注度的秘诀就藏在启华的日常里。
那就是:保证睡眠、均衡饮食、户外运动。
有统计显示,5-7岁孩子平均专注的时间是15分钟,10岁之前的专注力一般都在20分钟以内。一节课40分钟,这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说,真的太难了!
当我们期望孩子们拥有不属于他年龄的专注力时,我们往往忘了“孩子也是人”。吃不好睡不够,成年人在上班时也容易走神。换成孩子也是一样的。
在“成材”和“成器”之前,启华希望先让孩子“成人”。
相比与强制集中精力的专注,孩子们在丰富的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,被热爱驱动着向前,才是我们更愿意看见的。
入学100天
启华交卷
剩下的故事
我们一起书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