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华高中老师的魔法:把“死记硬背”变成“上头”体验
● 中共党员,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,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教学资源展示活动课程资源评审专家。
● 曾历任南昌市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,南昌市历史教研室高中组中心成员,高三历史把关教师,市级优秀课的教师,多篇论文在市刊、市报上发表,并获省市一等奖和获国家级课题奖,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三十年,具有丰富的带班经验。
01
当历史不再是“过去的故事”
高中二年级的小Y曾经对历史课兴趣索然,认为这门课不过是死记硬背年代和事件。
转机出现在李莺老师的一次课后谈话中,李老师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她进行好奇引导:“你知道为什么南美洲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吗?”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,让小Y开始真正“思考”历史。
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小Y的历史学习发生了质的飞跃。她不再满足于课本的结论,而是开始主动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。
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她的课堂表现上:从过去的沉默寡言,到现在能够条理清晰地阐述“三角贸易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”。她的历史成绩也从班级中等稳步提升到了前列。
02
好方法让复杂历史“清晰可触”
面对复杂的殖民史主题,小Y在李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。她学会了将庞杂的内容分解为“经济动因”“人口流动”“文化交融”等模块,运用时间轴和地图梳理脉络。
李老师还教会她用思维导图将抽象概念可视化,这些方法让小Y的分析能力大幅提升。
现在,她不仅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,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,比如在分析殖民遗产时,她敏锐地指出:“殖民活动带来的不仅是压迫,更创造了新的文化融合可能性”。
小Y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成绩上,更重要的是她建立了系统的历史思维。她开始用历史的眼光观察现实问题,将当下发生的国际移民现象与历史上的殖民活动联系起来思考。
这种能力的提升,正是李莺老师历史教学最希望达到的目标——让学生获得理解世界的钥匙,而不仅仅是记住过去的故事。
03
学生需要“说不清楚”的时刻?
在李莺老师的公开课反思中,她提到一个现象: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不够流畅,逻辑也不够严密。这看似是“问题”,实则可能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一步。
正如小Y在课堂讨论中,起初也常常词不达意,但正是在一次次尝试、修正的过程中,她学会了如何用更精准的语言阐述历史观点。
好的课堂,应当允许学生“说不清楚”,因为思维的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。教师的作用,是提供安全的试错空间,并引导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。
04
在思维的十字路口相遇
这堂公开课最动人的,是李莺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那场思维探险。
当发现学生对“殖民体系”概念面露困惑时,李老师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即兴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: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殖民地商人、本土手工业者和殖民官员,通过不同视角的辩论,抽象概念顿时鲜活起来。
课后反思时,李老师在笔记本上写道:“今天学生们教会我,再精巧的教学设计,也要为真实的困惑留出空间”。
这种随时准备蹲下来和学生对话的姿态,让知识传递变成了双向滋养的奇妙过程。正如她常说的:“最好的课堂,永远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迷路又一起找路的地方。”
在启华双语高中部的课堂上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。而每个故事都在证明:只要找到合适的引导方式,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真正的“学习”。
启华双语开放日预约
口碑名校背后是小班教学+多元发展的赋能?
高考改革中清北名师团如何保驾护航?
双休政策下公办民办该如何科学抉择?
启华双语高中部【校园开放日】来了!
识别上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预约了解